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东风-2A号”导弹成功发射。
三个多月后,1964年10月16日15时,第一枚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成功爆炸。
导弹的研制和发射是严格保密的,外人莫知,然而外国的情报机构一直在紧盯着。
中国戈壁滩上升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中国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变成全球“核俱乐部”的第五位成员。
也就在这一天,当时被中国斥为“现代修正主义头子”的苏共赫鲁晓夫下台。
有人称钱学森为“中国之父”,有的报纸曾经以《一张香烟纸,让中国提前20年拥有!》为题报道钱学森,还有人写信向钱学森请教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史,钱学森给予的答复是“问道于盲”!
钱学森是火箭专家、导弹专家,并非核专家。如果说,钱学森是中国研制导弹、火箭的主帅,那么钱三强、邓稼先是中国研制核武器的主帅。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理所当然希望拥有核武器。1954年9月,副主席彭德怀率中国军事代表团去苏联观摩了核爆炸试验,第一次目击了的巨大威力。紧接着,1954年10月,在中国国庆节期间,苏共赫鲁晓夫应邀访华。首次向赫鲁晓夫询问能否提供核武器方面的技术帮助,赫鲁晓夫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一把“核保护伞”就行了,不需要大家都搞。费钱费力,不能吃,不能用,何况中国眼下正忙于社会主义建设,还是把钱用到建设上去吧。
不屑于在苏联的“核保护伞”下生活。在钱学森还没有回国之前,与周恩来已经在部署中国研制核武器和导弹的领军人物,即钱三强和钱学森。
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另一领军人物是邓稼先。邓稼先回国之后,人们问他从美国带回什么。他回答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在1955年1月15日,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时,邀请了两位著名的科学家——钱三强和李四光作关于的讲座。那次会议决策,中国要研制!
钱三强挂帅研制。钱三强比钱学森小两岁,1913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钱秉穹。读书时,同学们见他身强、手强、力强,给他起个外号叫“三强”。他父亲知道后,决定给他改名钱三强,并赋予新义,即“人强、民强、国强”。从此,钱三强毕生为“人强、民强、国强”而奋斗。
1936年,钱三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6月,24岁的钱三强,通过中法基金会考试,赴法国留学。他在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莱娜和女婿约里奥的实验室学习,探索原子核的秘密。1948年夏日,钱三强回到祖国,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时,钱三强加入了欢庆的队伍。
钱三强受命挂帅研制不久,1956年爆发波匈事件,赫鲁晓夫为寻求中国支持,于1957年同意向中国提供核技术。钱三强多次到苏联谈判和参观。
1958年秋,钱三强找到了邓稼先,告诉他“我们的国家打算造一个‘大炮仗’”,邓稼先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钱三强说,这个工作是绝密的,从事这个工作之后要跟外界完全切断联系。邓稼先答应了。从此邓稼先默默献身于严格保密的研制“大炮仗”的工作。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中止提供核技术资料和样品,并于1960年夏天撤走全部专家。钱三强和邓稼先统帅中国的核队伍,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艰难地摸索前进。
僻远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西海镇,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建成了大批的科学研究大楼和特殊的工厂。那里成为中国外人莫知、外人莫入的“原子城”,中国核队伍的大本营。中国的第一颗和第一颗氢弹,就在这里诞生。
考虑到在核武器的研制和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有几率发生的意外,考虑到“原子城”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指挥中心在地下九米处建成,光是铁门就重达三吨半。地下指挥中心有直线电话直通中央、国防部、一号首长、一分厂和二分厂。其中的一号首长不言而喻是指。
还需要一个辽阔的无人区作为核爆炸试验场。首选之地当推新疆戈壁滩。新疆库尔勒正西方向185千米的山谷之中,被选中作为核爆炸试验场。这一个地区离罗布泊约185千米。
罗布泊在20世纪50年代还有湖水,后来完全干涸,成了一片盐碱荒滩。在离罗布泊不远的地方,冒出一座新城,成为沙海之中的绿洲。这座新城叫马兰,代号叫“21基地”。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漠,生长着马兰花。马兰花是兰科植物,茎叶像剑麻叶,开出的花有紫色、嫩黄色。马兰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戈壁滩上生长。
邓稼先率领着中国的核科研队伍,长期在青海原子城和新疆马兰核基地工作。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核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八年的单身汉生活。
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是许德珩的长女。许德珩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曾起草了《北京学生界宣言》。后赴法勤工俭学,结识劳君展小姐,她当时正师从居里夫人研究镭学,是中国最早从事核研究的科学家。劳君展早年在湖南曾经参加领导的新民学会。许德珩与劳君展结婚后,生下女儿许鹿希。后来许德珩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3年,许鹿希与邓稼先结婚。劳君展想不到,女婿也是核专家。
许鹿希充分理解丈夫邓稼先的献身精神。尽管她并不具体知道邓稼先在做什么工作,但是她知道是国家的重要工作。正因为这样,夫妻俩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她并无怨言。
邓稼先带领着一大批的中国科学家研制那个“大炮仗”。非常细心的周恩来总理关照,为了保密,这个“大炮仗”要取一个代号,称为“邱小姐”——因为是球形的,球的谐音就是“邱”。
1964年9月20日,罗瑞卿向中央、主席呈送了《关于首次核试验时间的请示报告》。
9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周恩来汇报“早试”与“晚试”两个方案,并研究了罗瑞卿的请示报告。会议决定按照“早试”的方案进行,试爆时间定在10月。
1964年10月4日,经邓稼先签字之后,“邱小姐”从青海的原子城用专列秘密运往新疆马兰核基地主控站装配工房,在那里组装。当时,规定了一系列密语:
要进行第一次试爆。这次试爆显然要震动世界,经中央批准,时间定在1964年10月16日15时。这一段时间包含“三个15”:
1964年是新中国诞生15周年,10月16日是国庆节——10月1日之后的第15天,再加上是在15时试爆,所以正好是“三个15”。
除了在马兰的一位“邱小姐”进入试爆的最后阶段之外,还有一位备用的“邱小姐”在乌鲁木齐的专列上待命。在临近试爆时,为了确认和保证安全,备用的“邱小姐”转移到酒泉基地。
1964年10月14日,以中国人民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为主任,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为副主任的中国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宣布了中央的命令:经中央专委确定,试验的“零时”定为1964年10月16日15时(北京时间)。
当晚7时,“邱小姐”上“梳妆台”——组装好的被送到102米高的铁塔顶部,并安装好。
1964年10月16日14时59分40秒,新疆马兰核基地主控站的操作员按下了电钮,引爆了中国第一颗。20秒钟之后,罗布泊闪过一道白中带蓝的光芒。紧接着腾空而起的是巨大的蘑菇云,伴随着巨大的轰鸣与飞沙走石的巨风,中国的“大炮仗”震撼了世界!
巧真巧,苏共赫鲁晓夫正好在这一天下台。外电的评论以为中国为了庆贺赫鲁晓夫下台而放了“大炮仗”。其实那纯粹属于巧合。
爆炸成功之后,正巧钱三强的老师严济慈去看望他的好友许德珩先生,说起了。
“我的女婿——邓稼先?”许德珩先生直到这时,还不知道那个“大炮仗”是他的女婿带着一批科学家放的!
中国的第一颗是在102米高的铁塔顶部引爆的。外电在震惊之余,嘲笑中国的是“无枪的子弹”——一颗安装在铁塔顶部的,怎么去进攻敌人?
中国很快就解决了“枪”的问题:1965年5月14日,中国用一架图-16轰炸机在罗布泊上空成功地空投了一颗。9时59分10秒,弹舱打开,从飞机中落下,向靶标坠去。50秒后,又一个“大炮仗”打响,再一次震惊世界。
用轰炸机投掷,虽然说使中国的核武器“有弹有枪”,不过早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就是用轰炸机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轰炸机这杆“枪”已经显得落后。
核导弹比起用轰炸机投掷,更具有威慑力。核导弹的射程远,命中率高,而且难以阻挡。
其实,早在第一颗爆炸成功之前,钱学森就以超前的眼光,提出了“两弹结合”的构想,要给中国的配一支最好的“枪”。
钱学森的远见卓识受到格外的重视,1964年9月1日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决定由负责研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和负责研制导弹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共同组织“两弹结合”方案的论证小组,着手进行核导弹的研究设计,钱学森担任总负责人。
就在会议结束的第二天,钱学森就跟论证小组开始工作,向元帅提出了“两弹结合”的初步方案。
核导弹的研制,对于核武器和导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导弹是把安装在火箭上,这就要求必须小型化;核导弹也要求火箭加大推力,加强安全可靠性,尤其是要求制导系统提高命中率。
我国第一枚导弹的射程太短,更不能用来发射、氢弹。钱学森提出,一定要逐步地搞高能燃料,加大它的推力、速度。
新的高能燃料主要是液氢,它的推力大,导弹的温度相对也高了,这就需要科学院再研究耐高温的材料。远程导弹分成几级,自动控制问题也一定要解决好,科学院又为此成立了自动化研究所。
火箭里面还要有小型计算机,叫弹上微型计算机,用来控制那一节火箭何时脱离开来。要研制小型的计算机,任务交给刚回国的年轻科学家黄敞负责,他是搞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我们要搞第三代计算机,他先在北京做一段工作,然后到大后方去。后方选点是计算机所所长阎沛霖去的,选在陕西省的一个山沟里,建立起计算机研究基地。我们把大规模的研究力量派到那边去。罗瑞卿亲自确定导弹里面的小计算机由科学院研制。
在导弹上装,特别是氢弹头。这项工作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有高能炸药,就是弹头不能太重了,太重就发射不远。要发射得远,弹头要有重量最高限度。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甘肃专门建立了一个分所,与五机部一个所协作,专门研究高能炸药。经过不断的地面试验,最后把高能炸药的关攻破了,能够使我们的导弹带上、氢弹,发射得很远很远,成为战略火箭,就是带有核弹头的战略导弹。
用于核导弹的就是“东风-2A号”火箭。在解决的小型化之后,试制核导弹的条件已经具备。
钱学森强调,核导弹的试射非同小可。“东风-2号”导弹发射失败时,从半空中坠落,地面炸出一个大坑。然而,倘若坠落的是核导弹,那意味着一颗在发射基地爆炸,不仅会把整个酒泉发射基地毁于一旦,而且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国际影响。
核导弹按部就班进行了一系列地面测试之后,在装上核弹头之前,还要进行没有核弹头的发射,这叫“冷试验”。钱学森两度飞往酒泉发射基地,亲自对进行“冷试验”的导弹进行仔细检查。钱学森格外的注意对相关协作单位制造的元件、部件进行严格的检查。他强调,不可有任何的疏忽,一根没有焊好的电线,一个不合规格的元件,都会造成严重的事故。
酒泉导弹发射基地的一位新战士,受到了钱学森的表彰。这位新战士发现弹体内有一根大约五毫米长的小白毛,担心因此造成通电接触不良,就用镊子夹,细铁丝挑,都未能取出小白毛。最后,战士用一根猪鬃终于挑出了小白毛。钱学森把这根小白毛小心翼翼包起来,带回北京,希望从事“两弹结合”的科研人员都向那位新战士学习。
核导弹的试射方案也制定出来了。此前,美国和苏联试验核导弹,是从自己的国土上往大洋里打。中国虽然有着辽阔的海岸线,可是当时的中国海军还不够强大,中国的核导弹不能往大洋里打。所幸中国是幅员广大的大国,选择了在自己的国土上试射核导弹,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经过反复研究,确定核导弹从酒泉基地射向894千米之外的罗布泊。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访问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后,由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回国,他在途中于14时40分在酒泉导弹试验场降落,亲自检查这次核弹与导弹结合飞行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
虽然两次“冷试验”都圆满成功,但是那毕竟是两次,并不能够确保“热试验”万无一失。按照预定的弹道,核导弹要从兰新铁路飞过,那里附近有五万居民。周恩来总理问,核导弹落在那里的可能性有多大?
科研人员经过计算,回答说:概率为十万分之六。毕竟还有十万分之六的可能性呀。
周恩来总理指示,这次发射一定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为了保险,必须临时全部撤离这五万居民。另外,周恩来还指示,要对发射之后核导弹偏离预定轨道,做出预案——导弹上的安全系统将自动启动,在空中把核弹头炸成碎片,防止爆炸。
1966年,钱学森(前右三)在基地协助元帅主持两弹结合飞行爆炸试验
1966年10月8日、20日,周恩来两次主持中央专委会会议,专门讨论这次两弹结合试验。周恩来强调,这类试验,美国和苏联只是在海上进行的,我们在本土大陆上进行,一定不能出乱子。
1966年10月24日晚,周恩来、、、钱学森向汇报“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的准备工作情况。提出拟去现场主持试验。批准了这次试验,同意到现场主持试验,并说:这次试验可能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失败了也不要紧。
1966年10月27日9时,“东风-2A”核导弹点火升空,9分14秒后核弹头在距发射场894千米之外的罗布泊弹着区靶心上空569米的高度爆炸。
“两弹结合”,完全成功。从此,中国的核武器,不仅有弹,而且有了一支能够射向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枪”。
第一步——1964年10月16日,首颗在102米高的铁塔顶部试爆成功。
第二步——1965年5月14日,用轰炸机在罗布泊上空成功地空投了一颗。
1966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核导弹试验,图为核导弹升空,钱学森(右一)与(右二)等在现场看到导弹飞行正常时的情景
美国当然明白钱学森在中国研制核导弹中的关键性作用,1966年10月28日,《》在报道中这样写及钱学森:
一位15年中在美国接受教育、培养、鼓励并成为科学名流的人,负责了这项试验,这是对冷战历史的嘲弄。1950~1955年的五年中,美国政府成为这位科学家的迫害者,将他视为异己的分子予以拘捕,并试图改变他的思想,违背他的意愿滞留他,最后才驱逐他出境回到自己的祖国。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在核物理学家于敏、邓稼先的领导下,中国更上一层楼,着手研制威力比更大的氢弹。
从到氢弹,苏联用了十年、法国用了八年、美国用了七年,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爱国是一贯的,是有光荣传统的。聂老总有句评语说:“中国科学家不笨!”的确如此。我还要说,中国的科学家聪明得很!而且中国科学技术人员都是拼命干的,外国人少有像中国人这样拼命干的。
那时中央专委的决定,要哪一个单位办一件什么事,那是没有二话的。决定也很简单:中央专委哪次哪次会议,决定要你单位办什么什么,限什么时间完成……也不说为什么,这就是命令!中央专委的拿去,把领导找来,命令一宣读,那就得照办啊!
好多协作都是这样办的,有时候铁路运输要车辆,一道命令,车就发出来了。没这套怎么行呢?千军万马的事,要爆炸,导弹要发射了,到时候大家不齐心怎么行呢?当然,现在我们的祖国正在进行一系列体制改革,什么都用指令是不行的,但可以搞合同嘛!那也是合同说到的就必须要做到的呀。
曾经一段时间有那么一些误解,认为搞“两弹”是个错误,花那么多钱,没有用来发展生产,这还不是个别人的意见。
我总是解释说:“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搞‘两弹’花钱比外国少,因为有党的领导,具体就是周恩来总理和聂帅在领导我们。再就是中国科学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所以完成了这个任务,损失最小,花费最少。”
当然,也不能说我们没错误,也不是说一点冤枉钱都没花。中国的工业、科技那样落后,我还算是在国外接触了一点火箭、导弹的,但是一知半解。所以说不是没有犯错误,不能说一点钱没浪费,这是学费。但是总的看要比国外好得多,原因是上面讲的两个方面。
我还说:“你说不该搞,那好;如果不搞,没有、导弹、人造卫星,那中国是什么地位?你要搞经济建设也不可能,因没有那样的和平环境。”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60华诞之际,第二炮兵的一个个导弹方阵,可以说是钱学森“作品”的流动展览会。其中,“东风31-A型”洲际核导弹方队,作为中国人民三军的“压轴”方队以无与伦比的威严阵势徐徐通过广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东风31-A型”洲际核导弹使用固体燃料,可以隐藏于山地洞库,可以车载,具备公路机动性能,最大射程超过11000千米。国外评论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可以把核弹投射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是中国的“撒手锏”,是中国军事硬实力的“王牌”。
中国政府明确宣告:“第二炮兵遵守国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贯彻自卫防御核战略,严格执行命令,以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为基本使命。第二炮兵所属导弹核武器,平时不瞄准任何国家……”
中国的军事专家则指出“那些霸权国家,它对你是真担心还是假担心,真害怕还是假害怕,就是看你有没有洲际核打击能力。在地球上相隔很远的两个国家,近程、中程导弹都够不上,它根本就不害怕,反正你也打不着我。但洲际导弹就不一样,它就具有全球覆盖能力。敌对的国家,不管它离你有多远,它都会对你产生恐惧心理。我国是一个有核国家,那么维持我们核国家的地位,真正对敌对势力产生震慑作用的,最主要的就是洲际核导弹。”
核导弹部队被誉为“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为中国的和平盾牌”。这支中国国防至关重要的核导弹部队,凝结着钱学森的智慧和贡献。正是在钱学森的主持下,1966年10月27日首枚核导弹试射成功,才有今日隆隆驶过广场的第二炮兵的“东风31-A型”洲际核导弹方队。
[祈祷][祈祷][祈祷]向钱学森邓稼先等爱国科学家们致敬!吃水不忘挖井人.想念伟人毛主席!
向那些为国防牺牲小家奉献国家的科学家和领导者致敬! 一定要铭记他们的功勋,永远不能忘记!